唯理通讯推荐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本。我们希望这些内容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并促进订阅者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内容,欢迎邀请更多朋友

订阅我们

通讯专栏系列之一 |
她的声音:当代女性学者文章推介

唯理通讯的订阅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的这一期通讯和往期有些不同,因为你阅读到的是我们推出的全新专栏——“她的声音:当代女性学者文章推介”。


在中国,提起“学者”二字,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男性学者的形象。学术界掷地有声的话语鲜少来自女性学者,女性学者们的名字与研究成果也鲜少被大众知晓。而每当她们被提及时也会常常被冠以“女学者”这样一个强调性别的称谓,这背后有社会长期以来平等性别观的缺失、对于女性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以及学术科研领域隐形的男权统治等诸多原因。要想改变女性学者被长期边缘化的现状,除了学术界制度性的改革外,提供更多的发声渠道、提高她们在大众视野中的可见度也至关重要。

本栏目旨在以定期推送中国以及世界各领域女性学者的文章与著作的形式,为她们建立一个增强可见度的渠道。我们每期将围绕一个主题,从起源、发展、反思等视角来寻找优秀的、具有学术讨论价值的、出自女性学者之手的作品,并加以整理推送给读者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女性在专业领域的发声,认识她们,了解她们的研究以及对学术界的贡献,并持续推动学术界的性别平等。

女性学者专栏第一期 | 女性学者叙事下的#MeToo

本期介绍:

从2018年北航陈小武案至今,起源于美国,旨在反性侵与反性骚扰、夺回女性身体所有权的草根运动#MeToo在中国大陆已经有了将近3年的历程。这段时间里,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站出来举报性侵,经历了性别问题在中国社会逐渐由边缘事件成为主流话题,也目睹了在男权社会的长期压制下个人反抗有时是多么无力。当然,“#MeToo运动”这个舶来品也在逐渐适应、融入中国这片土壤,本土化的同时与中国社会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以及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时至今日,除了在反性侵、反性骚扰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以外,#MeToo运动俨然已经重新定义、重新塑形了女性主义以及性与性别学研究,并融入与渗透进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各个分支,改变了人们对性别权力关系的认识。在今天,#MeToo这句响亮的口号,在根植于女性主义与反男权的大背景下,有了更广阔、更深远的意义。


首期女性学者专栏,我们从#MeToo运动的起源、运动合理性的纷争、学术研究方法和社会因素对中国#MeToo运动的影响与共鸣等角度出发,选取了在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多位女性学者的作品,来试图从学术角度展现这场运动在中国大陆的起起伏伏。我们希望除了阅读文章的观点外,大家能关注到她们在女性的生命历程中,如何保持警醒、持续思考并反思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在女性的专业视角下,#MeToo运动这一课题拥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与讨论价值。



本期编辑:原芃兮、王艺琢、陈孜晗、彭奕雯、奚含钰、陈雅洁
*孙冠华、苏恺晴、谈笑、帅雨池亦对本期通讯有所贡献

一、缘起:#MeToo运动的女性主义背景以及起源:

何种土壤促使#MeToo诞生?
 

讲稿|沉默规则打破者:女性主义四人谈

作者:覃里雯,沈睿,戴潍娜,西川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图源:NY Historical Society   阅读时间:15分钟

在本文中,覃里雯、戴潍娜、沈睿三位学者以及诗人西川通过访谈的形式,从女性主义的发源谈到#MeToo的全球化浪潮,深入浅出地概括了这一运动发生的背景,以及#MeToo运动在全球兴起的前因后果。在访谈过程中,嘉宾们总结了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同一运动不同的演变,点明了#MeToo运动颠覆权力关系的本质,剖析了#MeToo运动对于女权主义发展的意义,更分析与探索了#MeToo以及孕育其的女性主义与人类发展、大自然、伦理学一些秩序之间的关系。

本文涉及学者:

覃里雯,著名新闻人及专栏作家,曾任《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擅长国际政治领域报道,出版过《冷酷的新闻纸》等对于当下传媒行业分析反思的著作。

沈睿:美国俄勒冈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女性研究准硕士。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电影,现于美国莫尔豪斯学院(Morehouse College) 任教。

戴潍娜:青年诗人,作家,牛津大学博士,作品入选《诗刊》、《星星》等刊物选本。

西川(男):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详细阅读

What is Significant of China's #MeToo Movement?
作者:Sophia Huang Xueqin,吕频,Di Wang,Yizhi Huang,Xyza Cruz Bacani,Aaron Halegua,and Kevin Lin
来源:中参馆ChinaFile    图源:阿波罗Aboluowang    阅读时间:15分钟
  
本文围绕“#MeToo在中国”这一主题,从司法诉讼、劳工权益的保护、女性地位、运动形式、司法正义、地域特点等方面分析#MeToo中国的特点及特殊意义,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思考“#MeToo”这一社会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意味着什么,又如何被这些方面所影响。#MeToo不只是一句呐喊这么简单,在每一个受害者站出来的同时,社会各个不同分支对#MeToo的回应也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着运动的走向。作为运动的延伸,这些场域也需要持续的改革与运动,从而为#MeToo运动创造更多空间与可能性。
 

本文涉及学者:
Sophia Huang Xueqin: 记者,女权主义活动家。微信公众号“ATSH” (Anti-Sexual Harassment) 创始者,主要聚焦于职场中的性骚扰。

Lü Pin (吕频):女权主义活动家,“女权之声”创办人。性别研究学者、记者。曾发起“占领男厕所”等女性主义行为艺术活动。

Di Wang:女性主义学者、律师。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准博士,研究方向为中美司法体系对LGBTQ群体及女性权益的影响。

Yizhi Huang:公共利益律师,专注于反歧视,曾供职于多家非政府组织并参与针对乙肝患者、就业性别歧视以及基因歧视的诉讼。

Xyza Cruz Bacani:菲律宾街头和纪录片摄影师,专注于用镜头记录劳工权益与人权。香港社会为其作品聚焦的主题之一。

Aaron Halegua(男):纽约大学法学院亚洲法和劳工法顾问。专注于中美及亚太地区劳工法及劳工权益。

Kevin Lin(男):国际劳工权益论坛(International Labor Rights Forum)中国项目负责人,专注于关注中国劳工权益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
 

详细阅读
二、争:MeToo运动作为社会运动是否合理?
支持者和反对者两方的博弈

刘瑜:关于#MeToo
作者:刘瑜  来源:Matters  图源:Time Magazine  阅读时间:8分钟

2018年7月,#MeToo运动在中国爆发后,刘瑜在个人微信账号上针对这场运动的合理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认可了#MeToo运动的一些成果的同时,她表达了自己的诸多疑虑,并一度将其称为“大鸣大放大字报”。刘瑜认为,这些案件应该作为独立的个案被分析,以发扬法治精神的个体主义,如果作为一场运动的一部分混为一谈,则会成为“带有狂欢性的公审”。由她的观点引发的讨论和学术界的“站队”则被认为是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撕裂”。

关于本文作者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转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权力和合法性以及中国的变革和制度主义。
详细阅读

#MeToo与完美社会运动迷思
作者:夕岸  来源:gravitysworm 图源:Washington Post  阅读时间:5分钟

文章主要从#MeToo作为一个“非完美的社会运动”而遭到反对的角度出发,首先认可了这些反驳的必要性,而后提出了“反对和认可两方站在两极,但采用了同样的完美社会运动假设“这一中心论点。基于社会运动自古以来的局限性和特点,作者认为这场运动在女性携手挑战现有权力结构的“开放、合作、温和”的同时存在譬如舆论审判行为“封闭、冲突、暴力”的特征。但这——作为大多数社会运动的共同特征——不应该成为我们否定其合理性的理由。

关于本文作者:夕岸,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关注欧美极端右翼与激进政治等领域。

详细阅读

中国大陆自由主义者为何不支持女权主义?
作者: 李思磐   来源: 爱思想   图源: Melkweg Amsterdam   阅读时间: 18分钟

这篇发表于2013年的旧文虽未提及#MeToo运动,但是就“自由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联与矛盾提出了结构性的解释。在文章中,作者试图回答了中国大陆的自由派学者为何会认为“人权”优先于“女权”,以及“自由”与“平等”为何无法兼顾等问题。无论是中国学术思想对于欧美学术界的全盘接收,还是中国男性精英学者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阶级认同,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由派的“内部撕裂”。而这种撕裂,似乎能很好地解释以刘瑜为首的自由派学者对#MeToo运动的质疑与割席。

关于本文作者:李思磐,本名李军,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曾任职调查记者多年,同时从事女权主义普及推广和妇女权益维护工作。

详细阅读
三、究:性学研究与#MeToo运动:
完善权力架构与构建积极性文化的必要性


人大学者:“#MeToo高校反性骚扰事件”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建议 

作者:黄盈盈    来源:中国大学教育    图源:端传媒   阅读时间:8分钟

声势浩大的“#MeToo中国高校反性骚扰”系列事件与起源于美国娱乐圈的反性骚扰浪潮有着很大的关联,但与此同时又存在许多其自身特点。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不应对此类事件进行单一的认识与定性。本文立足中国本土文化与生活现实,详细阐述了发源与聚焦于学术圈的中国“#MeToo” 运动的背景、性质与特点,并从社会学角度针对如何更好地防治性侵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包括完善防治措施与建设更加积极的性与性别文化建设等。
 

详细阅读
 

黄盈盈:谈论性的快乐,是抑制性暴力的重要途径|单读访谈

作者:单读x黄盈盈    来源:单读    图源:Bitter Flower   阅读时间:20分钟

这篇对于黄盈盈的专访中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社会学届对于性的研究发展以及研究方法和背景的变迁。黄盈盈从自身出发,谈论了关于性学研究与研究者性别的关联、田野调查的作用以及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时的思路等话题。而黄盈盈在研究中秉承的快乐谈性的理念,正是解决#MeToo运动所提出的诉求、改变性权力关系的有力手段。正如上一篇中所提到,更加积极的性文化建设与更包容的性文化氛围,也许是颠覆“强奸文化”的有力手段。

关于本分题两篇文章的作者: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性之变:21  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性社会学》等著作。
 

详细阅读
四、交叉性:中国本土特定社会环境对#MeToo运动的再塑形


戴锦华:自恋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丧失爱的能力

作者:戴锦华    来源:凤凰文化    图源:《黑镜》   阅读时间:15分钟

本访谈从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科技、身体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去分析女性主义的发展沿革,以及它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生根发芽。这种交叉性的角度,或许为我们分析#MeToo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以及坚实的背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出#MeToo在科技飞速发展、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诞生的原因,以及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这一“舶来品”的重新塑造。

关于本文作者: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相关著作及论文:《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

详细阅读


李思磐丨微博女权的前世今生:从“政治正确”到“商业正确”

作者:李思磐   来源:澎湃思想市场    图源:澎湃思想市场   阅读时间:10分钟

针对近期由“Papi酱孩子随父姓”等一系列起始于微博的女权话题讨论,作者在文中论述了性别平等话题怎样从边缘议题一步步成为了微博的主流话题,并借此探讨了网络监管、商业运营策略以及微博女权社群的内部分裂等角度如何影响了这种变迁。

关于本文作者:李思磐,资深媒体人,社会学博士; 详情请见分题二文章“中国大陆自由主义者为何不支持女权主义?”
 

详细阅读


郭婷:恶在细水长流处——日常暴力与“N号房” (转载)

作者:郭婷    来源:知乎专栏    图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时间:10分钟

从近期韩国的N号房事件说起,作者探讨了此恶性事件是如何被社会“割席”为少数人的恶行,而忽视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其造成的将性别意识落后、保守归为某特定文化族群的劣根性,从而挤压少数族裔话语权的横向种族歧视和内化的阶级歧视如何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潜移默化地接纳。文中还提到了我们不应该将父权制和保守归因到东亚或儒家文化,因为这种观点恰恰延续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视角。

*本文转载自端媒体

关于本文作者:郭婷,爱丁堡大学宗教学博士,曾于牛津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普渡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现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及性别研究系客座助理教授。

详细阅读

五、尾声:两年蛮荒生长后,#MeToo运动如何改变未来?


Podcast: 【随机波动006】中国Metoo两周年:“你没办法拦住下一个要站出来的人”

主播:傅适野,张之琪,冷建国   嘉宾:@弦子和她的朋友们    来源:随机波动    图源:cuatower   阅读时间:8分钟    播客时长:01:12:55  

这期“随机波动”播客邀请到了中国#MeToo运动很重要的一位当事人弦子,来探讨两年以来#MeToo中国每个案例的特点,以及这些独立的案例对运动本身走势的影响。从这期播客中,我们也许能按照时间顺序,更加系统性地了解每一个独立案例改变了#MeToo运动的哪些方面,重塑了人们的哪些意识,对未来女性如何为自己发声又有什么启示。

关于本文嘉宾:弦子,#MeToo当事人,反性骚扰活动家,新浪微博@弦子和她的朋友们

详细阅读


访谈|从美国妇女史到中国女权运动史,女权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作者:王政    来源:澎湃思想市场    图源:VectorStock   阅读时间:15分钟

王政教授在本次访谈中讲述了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赴美留学时美国女权运动的状况,以及她从美国妇女史到中国女权运动史的学术转向的经历。此外,王政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她对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状,以及在中国推进社会性别研究学科建设的成果和困局等问题的看法。

关于本文作者:王政,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妇女学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复旦-密大社会性别研究所创始人及合作所长。开展研究的同时,王政也为推动社会性别研究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建设作出了旷日持久的努力。

详细阅读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Copyright © 2015- Verita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