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唯理教育简报定期呈现我们对于教育新闻、评论与研究的精选,希望为读者提供独特视角的教育动态。

订阅我们

亲爱的读者,

你们好,今天是 2022 年的第一天,这是第 28 期教育简报。从去年11月首期唯理教育简报开始,我们选择了超过 200 篇文章供大家阅读。在过去一个月里,我们回顾了这些文章,从中选出了更值得阅读的数篇文章,并将其放入了 个主题供大家再次阅读。

整理完成后,我们发现这并不像是一份关于2021年教育热点的总结,而更像是教育简报一年内容的精粹。 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在过去十年或将来十年,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教育重点 。这份清单也未能囊括许多我们认可的优秀文章,还烦请各位从我们 往期的通讯 中再次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收获!

我们向这些文章背后的作者和记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没有他们的努力,这些关于教育的真实将只属于极少数人。

我们也向读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可惜在过去一年中与你们交流的机会甚少。因此,在新年之际,我们希望邀请你填写这份 读者问卷 (需要科学上网,您也可以直接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选出 5 位回复者赠送价值 100 元人民币的礼品卡,作为小小的新年礼物。

祝大家阅读、新年愉快!

教育简报编辑
尹富康、李嘉琪、陈响、张源、田雨、孙冠华

老师们

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也许是体制,也许是形式。但在教育的现场,老师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

四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四位老师独特的生命力量: 成为张桂梅 让我们重新了解作为教师、也作为女性的张桂梅如何以一种近乎自我牺牲的方式,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帮助女孩们走出边陲小镇;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来自杭州的郭初阳老师运用开拓性思维重塑语文教育,也许给出了一种正确答案;你也许不知道北大胡续冬是谁,但 《先生制造》的这篇文章 将带你短暂进入他的无形学院,感受他富有感染力却戛然而止的生命;一位挂职副局长的老师,接到一项指标任务,她有九十九种方法糊涂交差,然而​​杨素秋却选择兢兢业业,在西安 建成了一座重要的图书馆

成为张桂梅 —《人物》| 第16期教育简报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人物》| 第23期教育简报
一个北大老师和他建立的无形学院 —《先生制造》| 第24期教育简报
一个文学老师建图书馆的“伟大事业” — 《谷雨实验室》 | 第14期教育简报
家与校,鸡娃哪里跑?

2021年是属于“内卷”和“鸡娃”的一年。史无前例的 双减政策 突然降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培行业几乎彻夜消失。然而教培行业的消失,只更显出了家与校这两个本应是孩子接受教育场域的尴尬。孩子在家被家长视为 攀比的客体 ,在校又不断受到来自学校及同龄人的压力而无法脱身。更令人不安的是,失去教培行业缓冲的 家校关系 处在一种紧张而又诡异的博弈之中,家长群变为作业群,知识教育侵入了家庭教育的领地。在家与校的冲突之下, 受苦的仍是孩子


而在主流叙事忽略的县城, 补习班依旧疯狂 ,“双减”之后的补习班除了时间和机制,似乎什么也没有变化。而即使对于学业已不再直接处于家庭管制之下的 研究生 ,焦虑和迷茫亦不鲜见,导学关系的异化就是重要诱因之一。在这样的多重围城之下,学生该往何处去呢?

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的背后 — 《澎湃·教育家》 | 第2期教育简报
​县城补习班还在疯狂,「小镇做题家」没有休息 — 《人物》 | 第22期教育简报
在中国,研究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 《澎湃》 | 第2期教育简报
受教育的特权

接受教育本是一项人人都应享有的 基本人权 ,然而今年无数发生的事件却证明着教育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一项遥不可及的特权。在阿富汗,塔利班再度夺权后,​ 喀布尔大学新任校长 宣布将无限期禁止女性在该学校教书或学习​;在国内, 高考招生 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依旧泛滥,跨越诸多领域和专业;有 特殊需要的儿童 很难于普通学校就读,而能给予特殊教育的学校又寥寥无几。当“鸡娃”、“内卷”等词充斥主流视听时,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却可能因为性别、地理、生理状况和众多因素丧失受教育的权利。

这个主题下的三篇文章带我们走进三个弱势群体,体会他们所面临的的教育困境: 星星小镇:一群自闭症家长的自我救赎 通过介绍自闭症儿童互助式社区“星星小镇”,带读者走进自闭症儿童及家庭的世界,反思我们社会中特殊儿童教育体系存在的缺陷; 听不懂普通话的放羊娃,回到小学教室之后 聚焦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木尔小学,关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落地之前,拽回那个“坏同学” 讲述了“实务学堂”如何尝试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被视为“坏同学”的孩子们拽回社会,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生存所需的常识、技能和品格。

星星小镇:一群自闭症家长的自我救赎 — 《三联生活周刊》| 第17期教育简报
落地之前,拽回那个“坏同学” — 《谷雨实验室》 | 第11期教育简报
听不懂普通话的放羊娃,回到小学教室之后 — 《芥末堆》 | 第22期教育简报
职业教育在中国

我国每年有40%的15至18岁青少年入读中职,然而在被聚焦的教育图景中,几乎不见关于职业教育的讨论。今年两会,有关职业教育的提案和政策再次引起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道阻且长,也许我们应该从塑造一个安全的学校环境开始。今年6月,一名 17岁少年于职校安排的实习工厂坠亡 ,在这之前,他曾被学校威胁开除;九月初,一段黑龙江职业学院 学生干部“黑社会式”的查寝 视频蹿红网络。在一个连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法保证的环境中,我们如何谈合格的教育?


所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媒体报道让大众开始了解职业教育的现状,思考职业教育的意义,从而摒弃对于职业教育的成见。 40%:“毫不重要”的中职世界 带我们走进几位职校生的生活。窥见他们的焦虑,渴望和痛点; 走进职校的戏剧社,和难被“治愈”的职校生 让我们看到“Hope学堂”如何带领职校学生们通过戏剧尝试表达与分享,戏剧又如何反过来改变学生们的生活; 我为什么坚持女儿上“职高” 讲述浙江女孩放弃普通高中坚持选择入读职高的故事,带我们反思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成见。

40%:“毫不重要”的中职世界 — 《正面链接》| 第20期教育简报
走进职校的戏剧社,和难被“治愈”的职校生 — 《液态青年》| 第22期教育简报
17岁少年工厂实习坠亡 — 《北青深一度》| 第13期教育简报
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疫情期间,上海、深圳、江苏等地不断发生儿童自杀死亡事件。四月,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学生因携带手机与班主任发生争执,在 学校跳楼身亡 ;年底,上海长宁区中小学开展的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中因存在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被曝光后引发热议。

「心理健康」主题下的两篇文章聚焦性别教育以及乡镇学子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 从北大退学后,克服抑郁考上清华:一个乡镇学子的自我重构 将为我们讲述当乡镇学子走出故乡,进入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更加广阔的空间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内心世界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为什么中国学校需要性别平等教育? 带我们了解为何性和性别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探索与成长至关重要,紧密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状况。

从北大退学后,克服抑郁考上清华 — 《液态青年》| 第15期教育简报
为什么中国学校需要性别平等教育? — 《南方都市报》| 第5期教育简报
教育的重塑

2021年初, 深圳中学的“豪华”博士教师 团引起社会热议。如果说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优秀的待遇也足够吸引顶尖的人才,那 烟草行业操作线 上的985院校毕业生们则真正令人感到震惊。这其中真的是完全个人的选择吗?他们的故事又折射出我们教育中的哪些问题?

而没有享受到优秀教育资源的一群人,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痕迹”:打工子弟学校毕业的 安霖选择留在北京 追求更好的生活; 山区孩子从棒球 中似乎看到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世界...

卷烟厂流水线上的名校大学生 — 《人物》| 第19期教育简报
打工子弟学校毕业的女孩,为何要留在北京? — 《三联生活周刊》| 第22期教育简报
那些清北毕业生,回到了教培工厂 — 《谷雨》| 第11期教育简报
以上文章均不代表唯理中国观点,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视角。我们欢迎读者的任何建议与想法。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Copyright © 2015- Verita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