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通讯推荐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本。我们希望这些内容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并促进订阅者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 唯理通讯工作组将在2024年继续更新专题通讯栏目。本期通讯,我们将聚焦于医疗领域的规培生权益问题,并在未来一季度陆续探讨“AI与艺术”、“非母语写作”、“女性电影人”等话题。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内容,请邀请更多的朋友 订阅我们
| 专题通讯 | 医疗专栏:处境艰难的规培医生
不久之前,湖南省人民医院的25岁规培生曹丽萍,被发现在医院厕所内自杀。连续长时间的高压工作让她生前多次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始自2014年,至今已在国内累计规范化培训医师110万人。规培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医学生打下职业的坚实基础,为什么如今却让众多像曹丽萍这样的年轻医生,成为了“免费牛马”、“廉价劳动力”,承受巨大的痛苦? 本期通讯试图回顾中国规培医生的艰难处境,从政策、医疗体系、医生个体体验等不同视角展现规培制度的得与失,并与欧美和韩国的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比较。通过精选八篇主题相关的专题报道、文章、学术论文、播客,本期通讯尝试勾勒出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存在的普遍问题,望与读者探索改善和发展这一制度的可能性。
|概要|
在曹丽萍自杀案的一个月后,作为市级甲等百年老院的南宁市第一医院,在短短一周内也经历了两起规培生自杀案件。在白衣天使的光环下,两位未来的医生却选择了以最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这样频发的悲剧并非个例或巧合,而我们在未来又该针对哪些规培制度的现存问题进行改进?围绕南宁一院案件,本文认为“规培制度逼人寻短见”的背后原因是规培生付出与收入的不平等、医院晋升制度的僵化、与规培生工作性质的意义的丧失感。
|视角|
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培制度在全国开始实施,其目的是提高和均衡临床医师的职业素养。然而,看似利好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得到规培生们的完全拥护。对规培生来说,虽然规培制度看似赋予了他们“住院医师”的身份,但在实践中,他们到底是学生还是医生仍是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本次播客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科室、不同规培阶段的医生。播客中,几位医生从规培亲历者的角度分享了对规培的困惑、对培优参与度的观点、自身的职业抱负,也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分享了对不同学生规培态度的看法,并将话题延伸到对政策优缺点的大讨论。
规培生自杀频起,既照见了规培制度存有的不合理,亦反应了医院工作的日益繁多。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正在推行一种新型医疗结算方式,这严格控制了医院对每一种疾病的收费。在这一背景之下,医院为了避免被罚款,“疯狂地拉快周转”以“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猛然增加了规培生的工作量。面对工作的巨大压力与被卡规培证的恐慌,有人“熬不动了”,奋起反抗;有人“熬不动了”,黯然离去,只留下对于系统性困境的沉默呐喊,以及一连串亟待医院、学校、相关机构回答的结构命题。
|延伸|
|延伸阅读|
|结语|
以这次规培生自杀事件为讨论中心,社交媒体上产生了无数争执。然而,规培生曹丽萍的身体问题,或许只是所有医疗问题中较基础的一环——从规培生的角度,医院如何在 研医教之中取得平衡 ,获取资金流转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允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使规培生的付出与收获能够清晰对等?在教学流程方面,科室又该如何跳出旧日的师徒定势,形成 可操作、可实施的培训流程规范 ?除去个人崇高理想的自我燃烧,医院是否为医护工作者提供 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工作待遇 ,正是能否形成医疗培养良性循环的关键。 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当下 城乡的医疗资源差异与教学条件差异 依旧显著,不能完全将责任安放在个体医院身上。规培制度产生的目的是医疗资源的分层和下沉,那么民众对三甲医院趋之若鹜,却对地级医院敬而远之,这样的 信任差距 要如何缓和?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如何制定出 行之有效,清晰易懂的分级制度 ,或许也是当下的一个难题。医生本身作为业界亲历者, 参与医疗政策制定 ,打通行为反馈渠道的需求愈发高涨:而这会催生医疗政策产生怎样的新变动,仍然让人有所期待。✎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Copyright © 2015- Verita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