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李昀殊、魏天皓、覃为、敖舒悦

唯理通讯推荐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本。我们希望这些内容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并促进订阅者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
唯理通讯工作组将在2024年继续更新专题通讯栏目。本期通讯,我们将聚焦于医疗领域的规培生权益问题,并在未来一季度陆续探讨“AI与艺术”、“非母语写作”、“女性电影人”等话题。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内容,请邀请更多的朋友
订阅我们

|   专题通讯   |

医疗专栏:处境艰难的规培医生

「 『即使是在猝死的边缘,只要不死,就得像牛马一样干活 ... 怪我自己是不合格的牛马,熬不下去了 … 』
2024年2月23日晚,曹丽萍留下遗书控诉科室缺人加班的『死循环』。 24日凌晨,她在医院厕所割颈自杀。」

来源:“连续十起自杀,医学生‘熬不动了’”,凤凰网,2024/04/01

不久之前,湖南省人民医院的25岁规培生曹丽萍,被发现在医院厕所内自杀。连续长时间的高压工作让她生前多次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始自2014年,至今已在国内累计规范化培训医师110万人。规培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医学生打下职业的坚实基础,为什么如今却让众多像曹丽萍这样的年轻医生,成为了“免费牛马”、“廉价劳动力”,承受巨大的痛苦?

本期通讯试图回顾中国规培医生的艰难处境,从政策、医疗体系、医生个体体验等不同视角展现规培制度的得与失,并与欧美和韩国的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比较。通过精选八篇主题相关的专题报道、文章、学术论文、播客,本期通讯尝试勾勒出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存在的普遍问题,望与读者探索改善和发展这一制度的可能性。

|概要|

省医院25岁规培生自杀背后:变形的制度与“廉价”劳动力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夏杰艺   阅读时间:7分钟 图源原文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贫困学生,研三规培生曹丽萍在还有三个月就能顺利毕业时,选择了割颈自杀。在遗书中,她提到规培生的超长劳动时间与无意义的工作让她陷入了心力交瘁的死循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未来可期的规培生选择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本文认为,规培制度不合理性的根源在于规培基地对于规培生们畸形的利用与剥削,以及规培制度在实际推行时遇到的种种阻碍。
详细阅读

南宁一院悲剧频发,规培生们为何处境艰难?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黄华    阅读时间:10分钟    图源原文

在曹丽萍自杀案的一个月后,作为市级甲等百年老院的南宁市第一医院,在短短一周内也经历了两起规培生自杀案件。在白衣天使的光环下,两位未来的医生却选择了以最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这样频发的悲剧并非个例或巧合,而我们在未来又该针对哪些规培制度的现存问题进行改进?围绕南宁一院案件,本文认为“规培制度逼人寻短见”的背后原因是规培生付出与收入的不平等、医院晋升制度的僵化、与规培生工作性质的意义的丧失感。

详细阅读

|视角|


在中国,规培医生为什么那么穷?
来源:八点健闻     作者:严雨程    阅读时间:10分钟    图源原文

2020年,丁香园曾对3020名规培医生进行过一次调查,近三成规培医生表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其中8%的人表示规培期间“没有收入”。本文从政策资金投入、区域经济差异指出了目前规培体系运行的不足。规培体系的经费从何而来?如何解决规培基地医疗水平不均、评估体系的严重滞后的问题?如何激发住院医师、带教医生和规培基地三方的良性互动?这些均为规培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培医师在医院内没有独立工号和身份,所有行为的落款人和负责人均为带教老师。为了尽可能的规避医疗事故风险,一些带教老师会倾向于让规培医师尽量参与风险更低的劳动——如写病历、送检查样本、取检查报告等,远离诊疗活动中的核心工作。
还有一个更心照不宣的问题在于,规培医师轮转一个科室最长不过数月,部分带教老师潜意识也不会把这部分规培医师当作『自己人』来培养,在教学时本身也会有所保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至今仍然存在。」

详细阅读

Vol.105:悲剧!规培生不止沦为了廉价劳动力!和7位医生解剖规培利弊得失
来源:小宇宙     作者:这病说来话长    聆听时间:74分钟    图源原播客

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培制度在全国开始实施,其目的是提高和均衡临床医师的职业素养。然而,看似利好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得到规培生们的完全拥护。对规培生来说,虽然规培制度看似赋予了他们“住院医师”的身份,但在实践中,他们到底是学生还是医生仍是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本次播客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科室、不同规培阶段的医生。播客中,几位医生从规培亲历者的角度分享了对规培的困惑、对培优参与度的观点、自身的职业抱负,也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分享了对不同学生规培态度的看法,并将话题延伸到对政策优缺点的大讨论。

详细聆听

连续四起自杀,医学生“熬不动了”
来源:凤凰网    作者:燕青   阅读时间:12分钟    图源原文

规培生自杀频起,既照见了规培制度存有的不合理,亦反应了医院工作的日益繁多。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正在推行一种新型医疗结算方式,这严格控制了医院对每一种疾病的收费。在这一背景之下,医院为了避免被罚款,“疯狂地拉快周转”以“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猛然增加了规培生的工作量。面对工作的巨大压力与被卡规培证的恐慌,有人“熬不动了”,奋起反抗;有人“熬不动了”,黯然离去,只留下对于系统性困境的沉默呐喊,以及一连串亟待医院、学校、相关机构回答的结构命题。

「卓然一鼓作气,罗列了所有『不合规』的证据:超负荷值班、被派去顶门诊、一人管理二十多个病人、被克扣的手术费和值班费……还拿出连续三天没得到休息后的心电图,向上级部门抗议要『一个挨一个实名举报』。
这次抵抗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整个医院来了一次大整改,规培生的值班费手术费准时发放,还放了一个星期的假给他修养身体。
三年后,卓然顺利拿到了规培证毕业。」

详细阅读

|延伸|


从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看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挑战和方向
来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作者:崔永、王天佑   阅读时间:10分钟     图源网络

美国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能为我国的规培制度提供怎样的启发?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规培制度设计上的差异,讨论了中国规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作者指出,不同于我国由国家卫计委管理的规培制度,美国住院医培训由职业学会、医学学术组织联合管理,培训年限要求更高、更注重专科培训、具备标准化考核体系。同时,不同于国内各省市住院医生收入严重不均的现象,美国住院医培训费用由国家联邦政府支出,医生收入全国基本统一,并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详细阅读

南韓醫生罷工:政府強硬、實習醫生憤怒、資源不均或為關鍵
来源:端传媒     作者:余美霞     阅读时间:7分钟    图源原文

今年年初,韩国政府宣布每年扩招2000名医学生,以缓解医生短缺问题,此举激发了韩国医生的大规模罢工,近万名实习及住院医生辞职。对于平均年薪20万美元、已高过日本和挪威等国的韩国医生,为什么扩招能引起如此大的反抗?本文试图梳理这场罢工中的主要矛盾,包括实习医生的过劳高压、医生分配不均、以及执政党的政治博弈。我们看到,尽管韩国医生平均工资较高,在我国医疗系统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依然在韩国上演。
详细阅读
延伸阅读:蕭易忻:中國「醫病關係」的總病根

|延伸阅读|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和冲突
来源:社会学研究     作者:余成普、宗铮     阅读时间:20分钟

规培生为何在科室中总是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处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规培生穿上象征着医生身份的白大褂,规培身份标识导致的身份错位、新人在医院中更低的地位均会让规培生们产生疏离感。然而,边缘化同时也意味着成长的可能。在边缘处境中,规培生们正在实现着能力与地位的提升和转变。但当我们目睹了一次又一次个体的悲剧在制度的缝隙中展露时,我们也应当反思规培制度的弊病与完善的可能——不是以一种关于结构的理性,而是以一种关于人的直觉。
详细阅读

|结语|

以这次规培生自杀事件为讨论中心,社交媒体上产生了无数争执。然而,规培生曹丽萍的身体问题,或许只是所有医疗问题中较基础的一环——从规培生的角度,医院如何在 研医教之中取得平衡 ,获取资金流转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允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使规培生的付出与收获能够清晰对等?在教学流程方面,科室又该如何跳出旧日的师徒定势,形成 可操作、可实施的培训流程规范 ?除去个人崇高理想的自我燃烧,医院是否为医护工作者提供 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工作待遇 ,正是能否形成医疗培养良性循环的关键。

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当下 城乡的医疗资源差异与教学条件差异 依旧显著,不能完全将责任安放在个体医院身上。规培制度产生的目的是医疗资源的分层和下沉,那么民众对三甲医院趋之若鹜,却对地级医院敬而远之,这样的 信任差距 要如何缓和?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如何制定出 行之有效,清晰易懂的分级制度 ,或许也是当下的一个难题。医生本身作为业界亲历者, 参与医疗政策制定 ,打通行为反馈渠道的需求愈发高涨:而这会催生医疗政策产生怎样的新变动,仍然让人有所期待。✎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Copyright © 2015- Verita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